近年来,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上水平、创特色、增后劲”的目标,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统筹兼顾,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了农村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状
全县共辖10个乡镇党委,86个行政村党支部,共有农村党员6309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66.4%。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1090名,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17.3%;女党员954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5.1%;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65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6.2%。
(一)齐抓共管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各级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县委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明确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是分管责任人、联系点县级领导是相关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包村领导是连带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逐步形成了分解细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能与职责相结合、职务与责任相一致的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体系。县委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了“四个一”的做法,即:每季度专门研究一次党建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汇报会、每年进行一次党建典型和经验集中宣传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党建工作全面考评。同时,为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还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的帮扶工作制度、下派驻村指导员制度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要求县级领导每年深入联系点不少于12次,乡镇领导每年深入农户数不少于所联系村户数的60%,驻村指导员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10天,县级领导每年要为党建联系点办2-3件实事,通过“百名干部下基层”,延伸三级干部服务链,形成了县乡党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党支部、帮扶部门(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去年年底,县上按照《党章》和省、市的整体安排部署,对全县86个任期届满的行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村干部队伍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主要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面大幅提升,平均年龄下降,“双强书记”、“能人主任”的配备率逐步提高。10个乡镇全面实行了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在逐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同时,加强了对村干部的考核管理,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根据考核得分确定村干部当年的效益工资,考核情况同时作为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坚持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实践能力;建立了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对享受生活补助的离任村干部实行年终评议制度,把县财政配套的50%的补助金做为浮动,根据评议结果合格与否确定是否发放,既解决了离任村干部后顾之忧,又调动了现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党性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近年来,县上在“双培双带”工程和“三级联创”活动的作用下,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党性实践活动,为着力构建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新抓手。一是在农村全面开展了“支部树标兵、党员亮身份、建功新农村”活动。在“支部树标兵”方面,要求各乡镇党委要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新农村业绩好、工作机制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 标准,每年对各村党支部进行考评,达到“五好”标准的村即为“标兵党支部”,悬挂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制作的“标兵党支部”牌子。在“党员亮身份”方面,要求结合《党员先锋卡》考评制度,每年根据党员评议结果分别悬挂“共产党员户”、“党员先锋户”和“党员模范户”的牌子。在“建功新农村”方面,要求村党支部发挥好“五项作用”,即:发挥好战斗堡垒、政治核心、组织协调、桥梁纽带、示范引导作用;党员发挥好“十带头”作用,即:带头执行政策、带头发展经济、带头全民创业、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落实任务、带头学用科技、带头互帮互助、带头维护稳定、带头推进民主管理、带头构建和谐农村。全县共评选“党员模范户”50户,“党员先锋户”500户,“共产党员户”1180户,并根据不同类别公开进行了挂牌。二是深入开展了以“党员群众携手,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党员服务队进社区(村、企业)”活动。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帮助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点,在建设、电力、党校、工青妇、公检法、农牧、水务、林业、卫生、劳动保障、文化教育、工商税务、民政、计生、环保、城管等窗口服务行业以及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共组建各种类型的党员服务队109个,参与党员8000多人,共深入社区、村、企业义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00多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三是全面开展了城乡党建一体化联建共创活动。要求各级党组织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城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城乡党员经济带头人互动“六大体系”,形成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四)发展经济的方式逐步拓展。一是广泛推行了“支部+协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支部领办或帮办协会,把干部派到协会重要岗位担任领导,帮助协会开展工作。至目前,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3个,会员总数5358人,带动农户17235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的大幅增加。东坝镇三下村以能人大户为依托,成立了农副产品运销协会,把党组织建在了产业协会上,把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实现了党总支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经济优势的共振双赢和党管协会与群众“自办、自管、自受益”的良性互动,不仅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全面推行了县级干部协办、乡镇干部帮办、村级干部领办、组级干部自办示范项目责任制,共有700名县乡村组干部确立了示范项目,建成引导全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科技园区、中介组织等示范项目350多个,产生了明显的推动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在结构调整中“想干不会干、会干不敢干、敢干无力干”的问题。三是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方筹措资金,创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党群共富产业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县日光温室打建和葡萄产业种植过程中,农村各级党组织克服困难、引难而上,深入群众、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布点选址、协调用地,发挥了较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重点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农村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参与,带头示范、彰显先进、勇挑重担,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生力军。四是通过积极鼓励和支持经济大户投入资金、技术、物资挑头领办企业项目,村上以劳力、信息、品牌、资产、土地等参股入股,新办了一批有规模、机制新、运作活的项目。通过企业的滚动发展,实现了经济大户自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带领群众致富。
(五)党员教育管理得到加强。近年来,县上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关键,创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是在农民党员中全面推行了“党员先锋卡”管理制度,从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党内生活三个方面对党员进行量化管理、跟踪考核,有效解决了少数党员不会发挥作用、不愿发挥作用和不真正发挥作用的问题。二是在流动党员中建立了外出请假登记、《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联系汇报、“一周一教育、一季一访、一节一问候、一年一会”的“四个一”活动等四项制度,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普及快捷的通讯联络方式,开办了“手机党校”,通过短信群发系统定期向流动党员发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全县党建工作动态,进一步强化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为提升流动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搭建了新平台。三是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党建工作制度的通知》,明确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党建工作责任、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党员联系群众、“三会一课”、党建工作例会、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党费收缴管理、流动党员管理等10项制度的具体内容,规范了党建专栏和村务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促进了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东坝镇党委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三诺两评一考”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参与新农村的建设热情和创造热情。三合乡通过制定党员管理教育实施方案和中长期规划,对党员实行了规范量化管理,很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大庄子乡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新农村建设、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工程,充分彰显了党员的先进性,推动了全乡重点工作的落实。
(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明显改善。近年来,县上按照“新建一批,搬迁一批,翻修一批”的总体建设规划,采取“自己筹一点,财政拨一点,党费补一点”的办法,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对3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对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搬迁改造。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县委成立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与各乡镇签定了责任书,并开设了“绿色通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17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工程的顺利实施。鼎新镇东明村在不增加村级债务和群众负担的前提下,多方争取资金32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集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图书阅览、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党务公开“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楼,并通过强化软硬件建设,成为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村级党建活动阵地,为推动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有序推进。近年来,县上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接收点、党小组有示范户的布局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接收、广电三种模式,在县委党校建起了中央党校远程教育C级站,在10个乡镇、56个村建成了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11个农村中小学建立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积极与电信部门协商,采取降低农村宽带网资费标准等措施,建成整组推进的宽带上网示范点4个,示范户累计达到320户。今年,县委组织部通过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60万元,为全县10个乡镇和86个村全部配备了电视、电脑和机顶盒,组建了“三支”由乡镇干部和村两委委员为主体的乡(镇)、村站点管理人员队伍,由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的18名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志组成的教学辅导队伍,由电信、信息网络等单位的8名骨干力量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切实解决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有人管”和“能管好”的问题,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掌握各类信息、学习致富技术的重要平台。三合、西坝等乡镇还多方筹措资金,为各村统一配置了电视柜、电脑桌,保证了远程教育设备的安全合理使用。
二、取得的成效
1、党员的先进形象更加鲜明。近年来,通过加强党员管理,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农村党员对新时期先进性的要求更加明确,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明显增强,使党员真正成为了带头执行政策的楷模,带头致富的楷模、带头发展经济的楷模。
2、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近年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全县农村党建工作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巨大合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组织领导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增加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从上半年专题调研的情况看,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明显变化,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措施更加具体实在,想问题、办事情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群众的各种实际困难,党员干部都能带头互帮互助,最大限度地得到解决。
4、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近年来,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农村党组织宣传和发动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见事早、行动快、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带头脱贫致富,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落实任务,带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县农村小康住宅建设,葡萄产业、温室蔬菜大棚打建等新兴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作的落实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唤起了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有力的推动了农村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1、抓党建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乡镇党委领导对基层
组织建设工作认识模糊,对县上安排的党性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落实不力,不能用亮点工作来支撑整体工作,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思路不清,抓不住重点,党建工作成效不突出。
2、工作进展不平衡,党建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从上半年掌握的情况看,乡镇之间的工作进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党委在工作上由于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每年都有创新做法,并重视党建综合示范点建设,为推进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树立了榜样,并且多次在省、市组织部门检查调研时,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但也有个别乡镇对示范点党建工作指导不够,工作进度缓慢,缺少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措施,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3、在总结经验和培养推广典型上力度不够。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个别党委只抓了一些常规性工作,忽视了对党建示范点的培植和先进典型经验的总结,一些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成功经验,没有得到及时宣传和推广。
四、今后工作重点
当前,农村党建工作要按照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党员从业方式多样化和党员流动性大等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开展活动、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原则调整和划分党组织的设置,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二是创新工作手段,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狠抓乡(镇)村站点配套设施的落实,强化站点作用的发挥,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培训干部的新载体、教育党员的新平台,服务群众的新阵地。三是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广泛推行“支部+协会”工作模式,使基层组织引导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加容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四是创新工作机制,要以党员县级领导干部建立基层党建联系点为契机,健全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上下联动机制;要以深化“支部树标兵、党员亮身份、建功新农村”活动和城乡党建一体化联建共创活动为重点,探索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五是加大党建创新课题研究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培育力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推动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热点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