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党旗映红新农村

---改革开放30年全县农村党建工作回眸

日期:2008-11-05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字体: 打印
  改革开放30年来, 全县农村党建工作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加强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三级联创”和“双培双带”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级党组织不断扩大基层民主,逐步推行乡村党组织换届“两推一选”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选举范围,村干部队伍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目前,全县村两委干部共1088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10.7 %;妇女干部占14.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6.9%,这些比例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村任职,仅2006年和2007年就有42名大学生进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达到了“核心强、班子强、队伍强”。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下发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党建工作职责、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等10项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得到壮大,结构日渐完善,分布更趋合理,在促进改革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县农村党员总数已达6309名,年均增长率为2.5%。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双培双带”活动,着重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较高,发展能力较强的“双强型”干部及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三是党性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村坚持开展各类党性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了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支部树标兵、党员亮身份、建功新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城乡党支部‘心连心’结对帮扶,城乡党员‘手拉手’结对互助”等活动,坚持实行“党员先锋卡”考评制度,不断增强了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抽调农林牧技术人员、卫生、教育、综治、计生等单位组成“党员服务队”,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扶弱济困、科技宣讲、维护稳定、社会公益等服务活动,切实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了以党员为主的便民利民、文明创建、助农增收等服务项目体系,展示了党员良好形象;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城乡党员教育管理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了城乡党建一体化联建共创活动,形成了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了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四是党内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改革开放以来,县委不断健全党内激励保障机制。先后共投入建设资金600多万元,新建3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搬迁改造5个村级活动场所,改变了以前一些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或活动场所破旧不堪无法利用的局面。全面实行了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逐步提高了村干部工资待遇,使村干部经济上有保证。2008年,建立了离任村干部补助制度,全县共有469名离任村干部享受到了定期生活补助,既让离任村干部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又调动了现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五是党员远程教育工作有序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接收点、组有示范户的布局在求,在10个乡镇、56个村建成了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11个农村中小学建立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2008年,县委组织部通过积极争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60万元,为全县10个乡镇和86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电视、电脑和机顶盒,建成远程教育站点96个,形成覆盖全县、上下贯通的远程教育网络。六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宽。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村各级党组织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全面推行了县级干部协办、乡镇干部帮办、村级干部领办、组级干部自办示范项目责任制,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方筹措资金,创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党群共富产业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泛推行了“支部+协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3个,发展会员5368人,带动农户17235户,单独建立协会党支部2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的大幅提高。